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成果简介
加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增强社会认同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的建设则是推进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事业的重要平台。对于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建设状态与工作成就,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容易出现“重立不重建”的现象,实现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目标任务也将落空。因此,本课题积极地探索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一)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的建设是推进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事业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同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美好生活不仅要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的健全,还应包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社会科学普及是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增强社会认同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的建设则是推进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事业的重要平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是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载体,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社会力量建设的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阵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具有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功能、社会科学普及的示范服务功能、项目应用的桥梁功能、服务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功能。是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心,对全社会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建立与发展是全面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的需要,它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科学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从组织管理、阵地建设、普及活动、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建设
1、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组织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的社会科学普及的组织机构,重视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社会科学普及队伍建设,有相对固定的专兼职人员;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经费开支合理,符合财务管理要求;制定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单位的考核、评比范围;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井然有序,年度有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计划,专项普及工作有规划与实施方案,年末有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总结;建立和完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管理制度或办法等。
2、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阵地建设
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应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有固定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场所及教学设施和器材配备完备等。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应有一定数量的社会科学普及刊物和图文音像等资料;大力开辟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橱窗、展板、黑板报;常设开办社会科学普及阵地的学堂、讲坛、讲座等。开设社会科学普及的官方网站,设立并运营好社会科学普及的官方博客、微博、官方公众号;不定时制作发布社会科学普及的H5微场景等网络普及阵地等。
3、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活动建设
每年有明确的日常普及活动计划,并将日常普及活动纳入基地的日常工作;积极参加全省每年3月的科普活动月和5月的社会科学知识活动周;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的网络普及活动并受到公众的认可,公众积极转发、分享。
4、不断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社会效益
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宣传,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成效显著,公众对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评价良好;社会科学普及简讯报道、影像图片得到本级或国内主要报纸、电视、网络等相关新闻媒体报道。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富有特色、成绩显著,其经验有示范和推广作用,在县级、市级、省级或全国推广;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获得本级、市级、省级或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
5、不断打造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特色
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普及所特有的人文社科资源和公众需求,加强对本基地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主题、内容、载体等的策划与创新,增强社会科学普及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强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更好地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三)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特别应该加强新媒体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论坛、社会化媒体、博客、微博、公众号、app、微场景.....等很多表现形式,这些媒体形式各有优势,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社会科学普及中,应该根据普及工作的需要去选择适合的媒体,努力让让广大的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和机构能更方便快捷地应用这些媒体,努力让广大公众更积极关注、分享、传播这些新媒体所承载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容,开创社会科学普及的新局面。
(四)完善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评价体系
目前,四川省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评价还比较简单,不是很准确地反映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的真实情况,未能与时俱进,充分关注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作用。本课题梳理了原评价体系中的简单粗放、过于笼统、重复交叉等问题,完善和规范了评价指标,主要从“组织管理、阵地建设、普及活动、社会效益”四个一级指标和“特色创新”方面开展评价,特别增加了新媒体阵地、新媒体运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五)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本指标体系存在很多定性评价指标,太多的定性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随意性。如何尽量做到将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是我们选择评价方法的重要出发点。鉴于社会科学普及阵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级的边界不明显,“好”或“差”的边界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不能用确定性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判。模糊数学应用模糊向量而不是一个实际指标值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判定,对于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科学普及阵地建设评价中,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信息遗漏少,能够有效、全面地评价各指标的作用。
二、成果的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1、较清晰地梳理了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社科普及基地评价指标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
2、从理论上建立起社科普及基地建设与评价的相关理论
3、明晰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评价的内容体系;
4、明确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与评价途径、载体和方法;
5、搭建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评价的操作系统。
6、强调了新媒体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中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通过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从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与评价角度为提升我国社科普及建设质量,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得大发展提供了好的管理工具。
三、成果的不足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中确立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的内容体系,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如何根据相关体系,加强基地建设论述还不够,这将是课题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2、课题研究中,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的评价体系做了全面架构,但是对于各基地之间存在的禀赋上的不同,如何有所区别,尚需进一步研究。
3、课题研究中,明确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但是,对于各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中如何科学量化,如何确定各自的权重还未做深入研究,将在以后课题研究中继续开展研究。